2024年海洋可控震源实验Posted by On 03/01/2025

2024年12月26日,吉林大学海洋可控震源团队联合中海油湛江分公司和湛江湾实验室,在我国南海北部湾区域开展了海洋可控震源勘探实验。在此次实验中,吉林大学震源团队采用了先进的阵列双源可控震源技术,通过精确的相位连续控制手段,成功实现了对震源主瓣能量传播方向的精准调控。团队使用自研高精度电液伺服控制器,驱动自研国内首台海洋可控震源激振器,实现毫米级位移控制。中海油投入六千余个海洋节点地震仪,在实验周期内,海洋可控震源累计激发近三千次,无故障运行40余小时,充分验证了震源的稳定性与可靠性。震源团队秉持着“不忘初心,砥砺前行”的科研理念,在为期五天的实验日程中,面对恶劣的暴风骤雨天气,全体师生不畏艰难,克服了强烈的晕船症状,最终圆满完成了预定的实验设计方案。

可控震源技术不仅在精确控制输出信号能量强度方面表现出色,还能准确调控频率和相位角度等关键参数。作为一种绿色环保的勘探手段,可控震源技术通过其独特的操作方式,能够快速且准确地获取地下或海底地层的结构信息,进而分析地下油气资源的分布情况。此外,可控震源凭借其优异的可重复性和一致性特点,能够连续监测地下结构的变化以及介质的迁徙情况。这一技术在城市地下空间监测、二氧化碳封存等新型能源与矿产应用领域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为相关领域的科学研究和技术应用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可控震源技术在地质勘探领域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它不仅能够减少对环境的影响,还能提高数据采集的效率和准确性。在此次实验中,吉林大学海洋可控震源团队设计合理的实验方案,展现了团队在海洋科技领域的研发能力和创新能力。

团队后续将对采集到的地震数据进行精细的处理,通过数据预处理、去噪、滤波、反褶积、速度分析、静校正、成像技术等多个复杂步骤的精细操作序列,旨在从原始地震记录中提取出地下结构的精确信息。为未来的油气勘探和资源开发提供了宝贵的第一手资料。此外,团队还对可控震源技术在海洋环境监测中的应用进行了探索,为保护海洋生态环境和促进可持续发展贡献了力量。

通过这次实验,吉林大学海洋可控震源团队不仅验证了可控震源技术在海洋勘探中的有效性,还为未来的技术改进和创新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团队成员们表示,将继续秉承科研创新的精神,不断探索和突破技术瓶颈,为我国乃至全球的海洋资源开发和环境保护事业做出更大的贡献。在实验的后续阶段,吉林大学海洋可控震源团队将进一步分析采集到的地震数据,深入研究南海北部湾地区的地质构造特征。通过使用可控震源技术的地震成像技术,构建了详细的地下结构模型,为未来的油气田开发提供了科学依据。

在科研成果的推广和应用方面,吉林大学海洋可控震源团队积极与国内外相关企业鲲鹏勘探仪器有限公司开展合作,开启全新的校企联合创新模式,推动可控震源技术在实际生产中的广泛应用。团队还组织了多次学术交流活动,分享实验经验和技术成果,促进了国内外在海洋勘探技术领域的交流与合作。

团队成员们表示,将继续坚持科学探索的精神,不断优化可控震源技术,提高其在复杂海洋环境中的适应性和可靠性。他们相信,通过不懈努力,海洋可控震源技术将在未来的海洋资源开发、水合物开发、二氧化碳封存和环境保护中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为我国海洋勘探事业开启新的篇章。

公司新闻地震勘探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